眼見目前 數位攝影 在應用觀念上,深受到後製應用軟體的錯誤影響,導致將攝影應有的堅持與原則慢慢的鬆懈下來而產生偏差,認為攝影的專業門檻已降低了許多,一般人只要稍加進修就可以進入該領域。
再加上影像處理(修飾)軟體的應用操作書籍&課程大量充斥市場,一般民眾甚至於是專業攝影人員在接受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術後,誤以為攝影已經不再是那麼重要了,數位影像的品質是可以藉由後置處理來完全掌控,而越來越輕忽攝影來源的品質優劣。
在此筆者從攝影的角度認為事實並非如此,舉例來說:就像喝水一樣,乾淨的礦泉水和添加各種化學藥劑的自來水,哪一種水對人體最好的道理,在這概念下好的攝影品質就同礦泉水,水中含有天然豐富礦物質對人體有益,而後製對影像非必要的修飾動作類似自來水一般,添加各種化學成分藥劑,對身體注入許許多多非自然與非益物質而形成不必要的負擔。
又譬如:傳統底片攝影需要優質的底片品質才能放相出好照片的道理,優質的攝影檔案(RAW檔)如同好底片,隨時可以放出美麗的照片,而必要的影像處理類似放相,把底片中的影像轉換到相紙,利用純熟放相技術還原底片真實面貌,在必要時(底片品質欠佳)加以適當地調整與潤飾。因此必須清楚明白攝影和影像處理之間主從關係,正確的認識數位攝影。
數位影像的表現在觀念上,幾乎皆傾向於感性(視覺)面向的表現,但不容忽視的在理性(視覺量化)方面的研究不斷發展與成熟,大量研究報告&文獻資料推陳出新於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。因應影像科學潮流下的攝影技術可否符合所需,被受質疑(解像力有多少?色彩差異有多少?)!
因此;應用上,攝影工作者是否應考量在執行面納入理性面向(科學量化)加以輔助,建立一套合乎當下感性與理性兼顧的攝影方法,是值得思考的問題?有鑑於此,攝影流程技術的應用,首當其衝視為探討對象。
檢視整體攝影過程中;該如何了解鏡頭解像力呢?相機上所使用的銳利參數是否恰當呢?攝影的曝光認知是否客觀呢?攝影曲線(優化)又是否恰當呢?攝影的色彩準確性如何呢?螢幕所呈現出的影像準確性如何呢?印表機輸出時準確性如何呢?…。
面對上述疑問下,採用個人視覺(目測)感知所建構的攝影流程,又是否能產生良好的影像品質、穩定性、與效率。現在一般攝影流程,無非以攝影後製為重心,利用影像處理軟體輔助完成所需的影像,無奈地浪費大量時間和精神在影像的潤飾與修整,影像品質因視覺、情緒…等因素,容易造成不穩定現象與偏差。
整體來說:以影像處理軟體為重的攝影方式,並非是正確而有效的作法。反觀若能建立優質(視覺&科學)的攝影流程應用技術並有效的加以運用,掌握與控制影像取得最佳攝影品質,提昇攝影品質的穩定性,排除非必要的影像優化(潤飾&修整)事宜,提高攝影效率,應是攝影的另一種明智選擇。